2024年10月需尽快完善立法!人民日报谈“大数据杀熟”现象

发布时间:

  ⑴月日消息 相信有了解的朋友都清楚,对电商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大数据不仅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消费者的不同喜好,也可以拿来“杀熟”!而据最新消息显示,人民日报日前发表了一篇题为《大数据如何助力社会治理》的文章谈及了大数据杀熟的问题。

  ⑵文章称,针对大会数据杀熟问题,需要尽快完善数据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现阶段的数据分析应该多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而不是滥用用户的数据隐私为公司牟取不正当利益。

  ⑶按照文章中的说法,“大数据”作为现在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的战略资源,并对全球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治理方式产生影响。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刚提出新的挑战。

  ⑷文章通过对大数据在贵州苗寨里的应用,通过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前预测苗寨用电规律,科学防范电气火灾。文章又以深圳南山区人流监测预警系统为例,展示了数据在人流预测上的优势。目前大数据在社会治理的应用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未来通过大数据来努力推动社会治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系统化,最终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治理精准化的问题。

  ⑸此外,人民日报还提到,政府也应提高数据共享的程度,避免诸如“证明我妈是我妈”一类的奇葩证明,消除“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当谈到大数据营销时,人民日报称,大数据营销应该提升效率,防止滥用,避免“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互联网上购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时,向老客户显示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高出不少。

  ⑹事件起因于一名网友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示其长期在某网站预订价格在—元之间的酒店房间,可实际价格只有元上下,而且一旦使用朋友账号查询就会发现同一房间也显示为元左右。这条微博在网上发酵之后,许多人都纷纷晒出类似经历的证据。

  ⑺“大数据杀熟”的问题在于卖方可以通过掌握大数据做到对用户更全面精细地了解和预测,但买方却因为线上交易与日俱增的用户黏性而导致很难真正“用脚投票”。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自律不够的商家,利用用户的这种心理做些手脚。

  ⑻如今,从网约车、共享单车,到电商购物、社交媒体,平台经济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中绕不开的话题。与此同时,众多平台对海量用户数据的收集、占有,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大数据是否会被滥用的关注。

  ⑼“仅仅是从经济上判断,数据被企业或者被平台所拥有可能是最有效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研究员认为,零散的数据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当这些数据汇聚起来,通过大数据的技术进行分析时才会产生价值。但与此同时,这些平台对数据的占用还可能涉及个人信息泄露、数据权属、数据交易、数据滥用等一系列问题,当数字经济的发展中涉及诸如道德伦理、公平正义等价值判断时,市场可能无法自发加以调整解决,这时候就需要尽快完善数据保护方面的立法。

  ⑽对此,网友们则纷纷表示,“我们的个人信息,已经被几大运营商,几大行,各种相关部门卖了个底儿掉了,也无所谓了。之前一直在强调办公透明化,现在终于可以说,老百姓是全透了”、“几年前就在喊立法保护,现在个人数据被滥用的不像样子,还是不出相应的规定。”“完善有用?京东杀熟,搞到北京市东城区发改委,得到的答复就是法律内允许,具体操作只要不违法没法监管。”......